All pictures, work and content of this post is Copyright. No plagiarize and copy is allowed.

Saturday, June 17, 2017

Harvard GSD MDes - Technology 自由-自組-自我實現的跨領域設計學程

Harvard GSD MDes - Technology
Multidisciplinary Design Approach 
自由-自組-自我實現的跨領域設計學程


(其實本文有在雜誌上刊登過,但還是蠻多學弟妹有重複的問題,所以重新整理了一下在這邊貼上,也好久沒分享了~哈哈)

<背景前言>

我的母校東海建築是一個重視空間操作與人文價值的設計學校,每年大約錄取30-40名大一新生就讀,即便人數取樣不是特別多,依舊可輕易將同學們依屬性區分為:

土系列 - 苦幹實幹硬派建築  絕招: 爆炸圖,陣列般的Study models,結構總是合情合理                                          
風系列 - 華麗參數型設計       絕招: 線很多的Diagram, 複雜數學幾何
木系列 - 種花種草 建築植人  絕招: 大師揮灑曲線平面,神乎其技PS美圖,材質王
花系列 - 感性藝術家    絕招:  優美時尚的設計動作,輕舟已過萬重山
地系列 - 議題研究型    絕招: 都市規劃設計,Mapping, 大數據,基礎建設達人
混合型 - 研究發明導向    絕招: 給甚麼老師帶就做甚麼設計,風格不限,鬼點子多


而本人作為一名混合型選手,大學畢業後便踏上了追求凡事略懂的旅程,先後就讀了都市研究導向的Cooper Union MArch2, 以及側重技術的 Harvard GSDMDes - Technology ,現於專攻材料探索與工法創新的 Heatherwick Studio 任職 Designer-Maker 

(   Designer - Maker :擅長處理材料與製作的建築設計師,通過訓練後可以使用工廠所有的器具。一般空間設計外,會特別協助案子的材料研究,模型study, 1:1 mock up ,公司目前有四名Designer-Maker )


< Harvard GSD >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江湖上簡稱GSD, 1936年正式整合建築、景觀、都市計畫成立設計學院,學程非常豐富,幾乎各種屬性的同學都可以在這裡找到一個相對應的學程。系館主體為巨型開放式階梯狀工作室,為東海大學建築系館的參考原形。2015年秋季的官方數據表示目前有超過850名學生在GSD就讀,師資約170人,40%為建築學院學生,景觀、都市設計與設計研究學生則各佔20%,國際學生佔48%,來自58個不同國家,51%的學生為女性,學生平均年齡為27歲。 

(這邊沒有大學部,全部通通是研究生以上,規模為東海建築放大五倍,系館大約翻新十倍)


目前提供的學程有以下:

Studio-Based Program:
Master in Architecture I, 
MArch I AP,
Master in Architecture II,
Master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
Master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 AP, 
Master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I,
Master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Urban Design, 
Master in Urban Design, Master in Urban Planning,Concurrent and Joint Degrees  (註一)


Research-Based Program:
Master in Design Studies, 
Master in Design Engineering (註二), 
Doctor of Design, 
Doctor of Philosophy







<Harvard GSD MDes>

GSD是個強調多樣性與創新思考的設計學院,院長Mohsen Mostafavi 期許GSD是一個勇於重新定義設計的先鋒實踐者,並多次引用了哲學家班雅明的名言-

In every era the attempt must be made anew to wrest tradition away from a conformism that is about to overpower it. 
每個時代人們必須重新將傳統從因循守舊之中奪回
– Walter Benjamin, “Theses on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1940)

若要正面迎戰這個高度複雜的驟變時代,跨領域的合作已成為必然,而基礎在各個學科都相當有競爭力的哈佛大學,跨領域學程在這裡是真實的被執行,絕對不是一個虛浮的口號。

GSD MDes 學程由於不受領域證照的約束,選課非常靈活多元,鼓勵跨學院修課,更可以跨校到隔壁MIT修課,學分皆可轉換。此外,若是有特別想要研究與自主學習的方向,還可以寫報告書申請Independent Study, 核准後可在教授的指導下自行發展並獲得等同一門課的學分。

MDes目前總共有八個Concentration:

其中側重工程的Technology Energy and Environments STEM專業學位 ,各領域每年招收4 -10名學生,不同領域在第一年有申請院內轉換的機會。

MDes為一年半三學期制,最後一學期必須完成畢業論文。多數學生會將論文時間延長變成兩年制學程,極少數非常進階的學生可以通過審查在一年兩學期內完成整個學程。

(上次一年從MDES -TECH 畢業的大大  人可是在 Grey Technology 做了好多年........ )




(影片不錯 可以看看)


<MDes - Technology>

MDes -Technology 每年錄取十名左右的學生, 學生背景涵蓋 建築、工設、藝術、資工,申請者不一定要有編程或設計背景,但強調設計思考與觀點整合。項目細分為四個子方向:
Design Computation 參數設計
Responsive Environments 互動設計
Advanced Materials and Systems 高性能材料與系統
Digital Fabrication and Robotics 數位構築

為了加強合作性,第一學期統一必修 Computational DesignDigital Design and Fabrication,提升整體編程與構築的基礎能力。第二學期必修Responsive Environments,學習互動技術在空間中的應用,其餘則為自由選課,沒有強制限制。

設備與助教團隊在這個領域中扮演格外重要的角色,GSD Fabrication Lab 有三名專業技師與50名以上的受訓助教團,工廠有標準配備的木工、金工房,雷切設備外,另有兩台六軸機械手臂,可做水刀切割,三台CNC車床,六台3D列印機,分別可噴石膏、塑膠與樹脂。學期間各種軟體與新興插件都有助教們開的Tutorial 課程可以輔助學習,並可免費使用線上學習平台Lynda.com


此外,Technology的學習與以下數個單位有密切往來:

Harvard Innovation Lab - 哈佛創業育成中心,提供各系所學生新創企業所需要的平台與空間
Wyss Institute - 仿生工程研究中心 (Biologically Inspired Engineering)以生物學為基礎,結合醫學、工程、 設計領域共同研發材料與機械裝置
SEAS - 哈佛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提供各種等級的工科教育
Responsive Environments & Artifacts Lab 哈佛互動環境實驗室
 MIT Media Lab - 麻省理工媒體實驗室,致力於設計、科技、研發等技術整合與轉化研究。








< 個人學習經驗分享 >   

混合型的同學適應力強但有選擇障礙,從人生到設計都會充滿各種選項。意識到創作工具的掌握性會影響設計思考的事實後,我便決定以設計為基底在技術與材料應用上做提升,所以選擇了MDes - Technology。 十分慶幸自己是第二個碩士時才選擇了這個學程,這時的我知道自己想要補強的方向,以此能夠在放牛吃草的系統裡面組出適合自己的課單。 必修課以外,我有三門課都跟著變形設計專長的創作者 Chuck Hoberman, 從機械原理,變形細部設計,大型裝置製作,動態材料,到摺紙原理與機器人研發,是一連串非常有意思的學習。


為了不辜負跨領域學程的精神,我也在MIT 修習了名 課 How to make almost anything ,從數位構築到電路設計以每週一個新技能、新創作的速度跑了一遍,過程中必須與各科系的同學在不同的實驗室裡面學習,馬拉松式的跨領域震撼教育逼得我不時要向各種朋友請益,無數個崩潰無眠的夜晚正式打破了我的個人英雄設計主義,也終於可以真心地欣賞不同學科的做事方式與箇中樂趣。

在累積了變形原理與電路知識以後,論文設計時我延續了大學畢業設計的心理學裝置主題,製作了會隨腦波訊號變形的意識牆互動裝置。參與者配戴藍芽腦波儀,將不穩定的生物訊號輸入電腦分析,再由控制器驅動變型牆面。牆面由彈性布構成,牆後的銅管依照數據調整旋轉角度與速度推擠布面變型,將無形的精神轉化成可經驗的三度空間。


大學時期新穎的想法總容易被抨擊說無法用空間回應,如今在跨領域學程的鍛鍊下,想法與提案都可以被學者們真誠的討論,內心覺得非常感動。我想評斷必須建立在足夠的理解之上,而理解的過程需要溫暖的同理心。很意外地MDes程使我的個性比過去和柔軟許多,這部分實在是始料未及。



< 同學們的個人網站>

學校的本體還是師資與學生。在這邊最令人驚艷的也是這兩者,每天都有各式各樣一流的課程在發生,同學間更是很難找到什麼不認真的豬隊友,每個人普遍對生命的積極度都異常的高,是個可以互相激勵人生前進的狀態,畢業以後我十分懷念這段求學時光,學習量與創作量都有種暢快感。最後 ..... 用作品來溝通是最直接了當的事情了,歡迎點入不同Mdes-tech 同學的個人網頁,大家風格差距大,人生的道路也不同,參考參考囉! 

Ling-Li Tseng
Jared Friedman
Saurabh Mhatre
Zach Seibold 
Olga Mesa
Rachel Dickey
Nick Jacobson
Jili Huang
Yujie Hong
Nathan Melenbrink

(有發現新的網頁會繼續補上)



<常見Q&A>

Q: 申請時GRE TOEFL成績重要嗎?
GRE對設計學院來說不太重要,但TOEFL很重要,官方要求聽說讀寫各科目要達到23分,任何科目未達26分都會被要求加修付費暑期英文課程,但這件事可以跟校方討論,我的印度同學們成績未達標準但因為官方語言是英文,申訴以後就不用上課了。

Q: 申請時在校GPA成績重要嗎?
相當重要。這不是一間追求個人特質的藝術學校,課程有許多合作項目,所以整齊的學科基礎能力跟求學積極度是挑選學生的重要參考。錄取比例約為10%

Q: 申請時 Personal Statement 重要嗎?

相當重要!尤其是較為偏門的MDes Program. 由於GSD的申請可以填三個志願,過去難免有想念MArch2的同學填些 MDes 當個備案,但其實這些課程已經很大幅度地脫離傳統建築,甚至不少非建築背景的學生申請,是否能在 Statement 中表現自己對這層差距的理解度,以及對此特定領域的探索的熱情,都是很關鍵的考量。  

不過我也有發現,不論那一個學程,基本上都還是挺講究美學(畢竟是個設計學校??) 

Q: GSD MDes Technology MIT SMArchS Computation 的差別?
課程架構相似度高,兩校資源共享,學生的個人差異大過學程差異,但GSD 重視設計,新生中會有零基礎一行code都不會寫的同學,而 MIT 重視工程研發,新生的編程能力會有一定基礎,至少會用grasshopper, processing 之類的。

( 但近年GSD TECH 有提高入學者的編程基礎考量,老師們似乎發現鍛鍊美學的速度快過於訓練設計師Coding的速度 @@)


Q: GSD MDes  在系館沒有座位?
沒錯!這是個很可惜的事情。因為空間有限,座位優先讓MARCH學生使用。MDes 會在附近的小房間中有工作室,如果有修習需要製作大量模型的課程,可以與系辦要求安排零散的座位,我個人在畢業製作的時候有得到位子,跟MLA的學生一起,這部分需要一點交涉能力。確實覺得不方便,但整體上是可以克服的問題。


Q: MDes Technology  畢業生的就業狀況?
大約有四成的同學會投入新創的行業,擔任創意科技專家(Creative Technologist) ,互動設計程序員,新創軟體工程師,綜合設計顧問 等。 另外三成同學會留在本行繼續發展,比如產品設計師,建築師。 剩下的三成會持續留在學術領域,任職教授,研究員,或進入博士班深造。

以我自己的同班同學來說,10位同學裡面畢業後的走向是:
軟體工程師 3 名
留任哈佛當研究員 3名
建築設計師2名
室內設計師1名
任教職 1名

<註釋>

註一:Urban planning 的研究生可於院內申請雙學位學程,以及部分院外學程,組合方式非常多,請點 官網

Master in Design Engineering 是設計學院與工程學院籌備多年聯手打造的新型綜合學程,目標在科技、環境、跟社會三大領域中培養出能適應高速變遷的領導型人才,兩年四學期,2016年秋季班為第一屆。

STEM特定學位的學生-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可以申請延長OPT獲得額外17個月的工作許可,畢業後的實習工作簽證可長達29個月。




3 comments:

  1. Replies
    1. 感恩點讚! 偶爾也是要貢獻一點實用文章,不能老是都在廢話

      Delete
  2. 您好,我是嘉大景觀的應屆畢業生,偶然看到你的網頁,覺得你真的超強
    也讓我了解對一切事物都保持好奇心與熱情的重要!!
    謝謝你願意分享這些事情!收穫很多!!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