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pictures, work and content of this post is Copyright. No plagiarize and copy is allowed.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自言自語.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自言自語. Show all posts

Monday, July 19, 2021

曾令理 作品網站 / 偶然設計 作品網站 Ling-Li Tseng Serendipity Studio Website

轉眼回台灣快要滿三年了,至今還是會有新朋友表示有看過這個網誌,內心覺得非常驚訝+不知為何的羞恥感?   (原來還有人看部落格嗎? 這裡面超多喃喃自語廢文耶 )    因此想更新一下跟我現在比較有關連的連結給各位老派看倌:


曾令理 作品網站   http://www.linglitseng.com/

偶然設計  https://www.serendipitystudio.design/

我的IG   廢文story   https://www.instagram.com/lingli_tseng/


當年在倫敦其實一切都很棒,好公司好同事好朋友,但人生的分水嶺甚麼時候會到來不是自己可以計畫的事情,回台灣以後在命運的推波助瀾與好友們的協助下,讓曾經只是一個報名 X-SITE用的團名 「偶然設計」,偶然成為真正的公司 - Serendipity Studio. 


來聊聊這個有一點不好念的字 ''Serendipity ''


以下文字來自:http://chloeyachun.blogspot.com/2011/11/serendipity.html

2004年,英國翻譯公司「今日翻譯」邀集全球一千名翻譯學家,共同挑選出「十大最難翻譯的英文字」,其中之一便是serendipity

 此詞源自於十四世紀的波斯神話「錫蘭三王子」(The Three Princes of Serendip),在這類似《一千零一夜》的長篇故事中,描述錫蘭國王計畫磨鍊三位王子,於是讓他們徒步旅行各地,培養對應偶發事務的處理能力;而這三位王子總是能靠著意外和智慧發現一些蛛絲馬跡,進而解決問題。當三位王子歷經磨鍊、返回家鄉後,他們發明了「serendipity」這個字,以紀念旅程中一切在無預警的情況下所遇到的好運,以及學習到的智慧。

 

1754年,英國作家華爾波(Horace Walpole)根據上述神話寫成《錫蘭三王子》小說。從此,「偶然力」便代表「意外的智慧」(accidental sagacity)。

 

   偶然力 serendipity

 

  10大最難翻譯的英文字之一。

●《韋氏字典》譯為「意外發現有價值或認同的事物的現象或能力」。

●《劍橋字典》譯為「意外發現有趣或有價值事物的幸運傾向」。

●《遠東大辭典》譯為「偶然發現有價值物品的才能」。

 

偶然力成功方程式

 突發偶然+看見機會+轉化智慧

「偶然力」包含三項元素:偶然、機會、智慧。


----------------------------------------------------------------------------

讀完是不是覺得 這個 偶然設計的取名多了那麼一點深度呢?  XD 



Sunday, January 27, 2019

2018 年度回顧


2018 1 月

跨完年以後歡送麥白夫妻回台 (嗚嗚 小夥伴掰掰)
老爸老媽因為教會的工作來倫敦,然後一起去了巴黎走跳,
可惜老爸重感冒,最後好像也沒玩到多少?

高雄水水一案曲面地景設計大方向定調


2 月
開始製作 RA summer show 的藝術投稿  ( 賺零用錢?)

此時公司在南韓的一個委託項目非常糟糕,
案子尺度相當失控,工作時數也異常的高,
這種沒有主控權的人生到底還要過多久?

月底回去做 google 的另一個案子相對順利很多,
但就是動作重複容易厭煩。

高雄水水進入美圖秀秀階段 。 畫Photoshop 這件事很療癒。


3月

RA summer show  投件完成,馬馬虎虎,覺得自己小看藝術這件事。
高雄水水競圖簡報完成,感恩高雄的隊友,罩!

跟同事開始 Design Museum 的street seat 板凳競圖
(自己的項目不能停)

這個月剛好都做一些必須保密的工作項目,
強度正常,生活整體上有一定品質。

Tuesday, December 11, 2018

關於當設計家教這件事

不知不覺也教書個幾個月,似乎更明白我為何潛意識排斥當「設計家教」這樣的職務。

 2011年申請出國以後,就有朋友不斷地遊說我加入他們的作品集指導行列,但我都以學業繁忙為理由,從來沒有加入過,大多都是零星時間幫忙朋友免費看看。2015年從哈佛畢業後去英國闖闖,在尚未找到工作之際,有一個值得信賴的朋友找上我幫忙輔導一個申請大學部的中國小妹妹,時薪大約50英鎊,當時的匯率是2500台幣一小時。

「 英文與數學 大家都在家教,為何設計與作品集不能家教? 幫助需要的學子都是一件好事啊? 你就試試看吧?而且你現在等面試時間也這麼多..... 」

 想想也是有點道理,設計若是我的專長,拿來賺點生活費似乎也想不出有什麼不正確的地方,於是我就接下了這個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的設計家教工作。

首先,過程中對方很希望我出手幫忙,並不是希望我”引導“ 她。她也早就有了目標學校,希望我能夠對症下藥。 這種僱傭關係,不知不覺也形成了一種 她沒有申請上 = 我不是一個稱職的老師  =  我設計能力不好  = 我騙錢 .....  之類的隱藏邏輯鍊。

事實上以我的能力幫她申請上一個聖馬丁的大學部 實在沒什麼難度,但這與作弊有什麼不同呢?  英文與數學是理解型的學科,家教指導到最後學生還是需要親臨戰場,自己有解題與應用的能力。 指導設計與作品集,相對上是一個 部分理解 部分作弊的灰色地帶。身為設計家教,能確定你指導的學生入學以後,依舊能完成作品集裡面程度的作品與思考嗎? 不行的話,其實就有問題。

最後這個小妹妹想申請的學校全部都上了,但我實在無法開心,甚至覺得不屑。關於這個學生,人格上我不欣賞,設計實力上就更別說了。由於每一間學校都有一定的招生門檻,今天我協助了一個不稱職的學生入學,就是擠掉另一個應得的學生不是嗎?  於是,後來所有的相關設計家教邀請都推光光, 給多少錢我都不接。

在學校當設計老師就完全不一樣了,薪水是學校給的,學生不是我的直接雇主。 再來,不可能有學生期待老師出手直接做設計 (甚至建模),大家用一種互動交流方式在看待,今天學生偷懶亂做,老師大可不講評走人,但收費家教應該沒有這種條件做這種事。 學生可以教學評鑑講講老師的不是,未來學生找老師寫推薦信,老師當然可以只幫忙認可的學生寫,大家公平公正,用心累積關係,用生命來學習。

設計的學習其實非常漫長,跟性格養成也密不可分。希望未來大家在當「收費設計家教」的時候心裡可以有把尺------這是清高的在體制外辦學還是作賤自己的專業?   (我也樂於聽聽不同的觀點)





Sunday, January 7, 2018

2017 年度回顧

整個2017都太忙碌了,居然只發了一篇文章,想想還是照慣例回顧一下去年的人生

2017.1 

聖誕連線評圖以後,確定贏下了北美館的X-Site 競圖,以為要開始進行細部設計,結果其實是開始''調整設計'',持續的下班後上班的痛苦日子。

2017.2 

X-site 繼續改設計,到處徵求小幫手加入。
Google 一案 中庭部分進入尾聲,開始繪製mock up 相關的圖面。

月底返回台灣 更新  Tier 2 工作簽證

Saturday, June 17, 2017

Harvard GSD MDes - Technology 自由-自組-自我實現的跨領域設計學程

Harvard GSD MDes - Technology
Multidisciplinary Design Approach 
自由-自組-自我實現的跨領域設計學程


(其實本文有在雜誌上刊登過,但還是蠻多學弟妹有重複的問題,所以重新整理了一下在這邊貼上,也好久沒分享了~哈哈)

<背景前言>

我的母校東海建築是一個重視空間操作與人文價值的設計學校,每年大約錄取30-40名大一新生就讀,即便人數取樣不是特別多,依舊可輕易將同學們依屬性區分為:

土系列 - 苦幹實幹硬派建築  絕招: 爆炸圖,陣列般的Study models,結構總是合情合理                                          
風系列 - 華麗參數型設計       絕招: 線很多的Diagram, 複雜數學幾何
木系列 - 種花種草 建築植人  絕招: 大師揮灑曲線平面,神乎其技PS美圖,材質王
花系列 - 感性藝術家    絕招:  優美時尚的設計動作,輕舟已過萬重山
地系列 - 議題研究型    絕招: 都市規劃設計,Mapping, 大數據,基礎建設達人
混合型 - 研究發明導向    絕招: 給甚麼老師帶就做甚麼設計,風格不限,鬼點子多


而本人作為一名混合型選手,大學畢業後便踏上了追求凡事略懂的旅程,先後就讀了都市研究導向的Cooper Union MArch2, 以及側重技術的 Harvard GSDMDes - Technology ,現於專攻材料探索與工法創新的 Heatherwick Studio 任職 Designer-Maker 

(   Designer - Maker :擅長處理材料與製作的建築設計師,通過訓練後可以使用工廠所有的器具。一般空間設計外,會特別協助案子的材料研究,模型study, 1:1 mock up ,公司目前有四名Designer-Maker )


< Harvard GSD >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江湖上簡稱GSD, 1936年正式整合建築、景觀、都市計畫成立設計學院,學程非常豐富,幾乎各種屬性的同學都可以在這裡找到一個相對應的學程。系館主體為巨型開放式階梯狀工作室,為東海大學建築系館的參考原形。2015年秋季的官方數據表示目前有超過850名學生在GSD就讀,師資約170人,40%為建築學院學生,景觀、都市設計與設計研究學生則各佔20%,國際學生佔48%,來自58個不同國家,51%的學生為女性,學生平均年齡為27歲。 

(這邊沒有大學部,全部通通是研究生以上,規模為東海建築放大五倍,系館大約翻新十倍)


目前提供的學程有以下:

Studio-Based Program:
Master in Architecture I, 
MArch I AP,
Master in Architecture II,
Master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
Master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 AP, 
Master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I,
Master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Urban Design, 
Master in Urban Design, Master in Urban Planning,Concurrent and Joint Degrees  (註一)


Research-Based Program:
Master in Design Studies, 
Master in Design Engineering (註二), 
Doctor of Design, 
Doctor of Philosophy





Sunday, September 4, 2016

每周被翻案有感

上周的studio meeting 小火車對大家講述了在上海的一個案子,這個大型住宅案歷經五年不斷的翻案,改設計,定案,再翻案,重募資金,畫了不知道幾套圖,也不知道換了幾組員工,轉了又轉得終於在今年開始施工,然後在施工階段業主還是想要改.....   以下節錄小火車感觸良多發言:


"     這個社會低估了建築師的價值。(表情堅定)

走進建築這條路我體會到這個領域需要多大的堅持力..... 需要對不同領域的同理心與憐憫。 每次翻案的時候我們都很不開心,但認真一想,業主也在面對著政治經濟條件的變化,城市規劃的變化,決定變更設計背後也有很多的不得已...... 而我們創作者內心的完美創作一再被打折扣後,又要怎麼樣持續地說服自己堅持到底把事情完成呢?  

工作室以前接了些裝置案,當時總因為建築師變更設計連帶的也要變更設計,於是我們一直渴望可以全面掌握設計,第一手與業主溝通聯絡,所以一直不斷的把業務尺度增大,但每一個尺度以外,都有更大的變因在牽動著,最後就明白.... 可以完成一個好的案子是多麼的不容易,是需要多少的成全與委身。

我想未來還是會有許多的不得已,但盼望大家都能擁抱更寬容的心,來同理這個變化無常的環境,最後以一個好的案子來回應這一切。 "


( 心得: 一個會演講的老闆好重要阿! ………... 回頭醜哭拭淚繼續被翻案 @@ )


Saturday, July 2, 2016

幫忙推薦有感

因為不擅拒絕.....自己的朋友,朋友的朋友,路過的網友,最近連續推薦十幾個人進入現在所屬的單位,全部秒殺,如今HR先生已經懶得回我的信了........鑑於畢業季一過這樣的需求只會繼續增加不會減少,故此寫個通用回覆於此。

[我的推薦沒什麼用]
必須老實說在我的公司我實在還是個不滿一年新手,只有偶爾做Prototype的時候比較能參與決策,多數時間就是跟其他Part 2 一起從事傭兵等級的工作。建築是個極漫長的職業,菜鳥推薦菜鳥大概就是確保東西有妥善送達,證明申請者不是一個機器人..........  然後因為先前不管品質高低胡亂推薦過一輪,本人對設計的鑑賞信用已不被參考,未來應該只會持續的不被參考。


當初有好心的朋友幫我推薦工作,本持把愛傳下去還有設計見仁見智的因素,還是會繼續幫忙有需要的人投遞工作,但無法保證任何的事情,誠心建議找個階級比我高的人推薦,脫毆後我還能工作多久我也搞不清楚,千萬不要讓我怕麻煩容易說 “好啊” 的性格阻礙了申請者找到更好機會的可能。

Saturday, February 6, 2016

Studio is "Studio", not an Office / 我們不是辦公室

某天小頭目來給新員工講了公司的18點重要注意事項,是H老闆很多年前手寫在自己的本本上的,至今公司還是保留了那份手稿,H老闆表示不需要數位化,他覺得他誠懇謙虛的字跡也體現工作室的精神~ ( 確實是可愛的字體 疑?)

1. No Style But System
我們沒有所謂個人或公司的美學風格。每個設計都是特別的 "系統"。


2. Avoid Cliche
我們要盡力避免重複的梗  ( 搖手指)


3. Inventing
"創造"才是我們追求的,不是風格


4. Craftsmanship Materials
工藝實作精神 (好難翻)  ,設計的各階段都要把 "材料" 放入考慮中


5. Politeness Courtesy
要有禮貌、要客氣


6. Clear Communication
不要咬文嚼字、兜圈,直接清楚的溝通!


7. No Compromise
絕不輕易妥協設計,當然我們要實際(pratical),但不能反之被控制,要看到我們的設計


8. Amazing Special Project
首要目標就是我們要做Amazing project, 其他都是次要的


9. Detective Rigor
我們像是一群偵探辦案一樣,要有嚴謹的分析,不是隨意的發想


10. Studio Not Office
我們是工作室,不是辦公室

Sunday, January 17, 2016

不知不覺就把年初顧人怨系列分成十種

綜觀來說,這十種令人皺眉的角色都存在在我的身邊,人類真是有趣。 

1. 沒有記者精神的低質媒體人
2. 只會躲在螢幕後面敲打情緒性挑釁言語,唯恐兩岸不亂的網民
3. 覺得年輕人永遠只會被洗腦,但其實連電腦都不會用也不學習,只會看電視的現代文盲阿北阿罵
4. 只會喊著台灣沒救了,然後拿著美國綠卡躲在美國,回台灣只為了看醫生,然後自己小孩連中文都不會說的親戚朋友
5. 僅用經濟成長與否評價華人世界是否可以實施民主的知青
6. 所有覺得人類生而就是不平等,強者必須絕對領導,不需追求階級流動與平等社會的失心人士
7. 迷信民間信仰,覺得女生當總統台灣會淹水,女生就是要相夫教子的父權迷戀人士
8. 沒搞清楚「維持現狀」意義,盲目想台獨的激進份子
9. 過份悲觀,覺得做甚麼都是徒勞的負能量情緒拖油瓶們
10.綠卡也沒拿到,留學兩年就以為自己已經是美國人的有夢最美份子。



( 扯題 )
出國後跟大陸同學們有很多相處結交朋友的機會,整體上印象都很好 ( 當然也跟我生為教徒所以對天國的認同比對國家認同還高有關係...... ) 當中幾位學術認真朋友後來因為簽證因素無法來台任教我也深表遺憾,覺得是學術圈的損失。

Friday, January 1, 2016

年終大回顧 新年新希望

總說否極泰來,樂極生悲,人生就是幸與不幸的循環吧! 大家都在跨年的現在我就是個在西班牙玩到發高燒只能躺在家的悲劇人物。

2015年
1 月

回台灣寒假,辦理英國工作簽證,見了一些老朋友,參與了幾場建築系評圖。
距離讓很多事情一直以美好又疏離的方式存在著。 得到一句謝謝我的一切,至今不是太懂什麼意思。

2月

開始做論文設計,因為是第三次做thesis design ,沒以前那麼緊張或是拼命,與其做個一定會成功的炫技設計,決定做點以前沒做過的東西,自己默默有所學習比較重要。

3 - 4月

一直學, 一直做 。 孜孜不倦,但還是常睡爆。

5月

論文設計結束,評圖前一晚找不到聚光燈,內心十分焦躁,還好在眾人e-mail 狂傳之下危機解除。 評圖當天還是不少科技上的意外,Arduino 當天多次無反應,內心小崩潰,但總體還是個不錯的討論,但實在有很多進步的空間,多有懊悔。

Thursday, October 8, 2015

小胖爺爺逝世

2015年9月26日,起床收到母親從台灣來的一則訊息,小胖於當日凌晨過世。

很不容易,要告知一個無辜且無能為力之人一個進行中的噩耗。等悲劇塵埃落定以後再通知的好意,其實是可以理解的。但這份避免凌遲處死的善意,需要確定接收者對刺激的瞬時承受力,有時驚嚇過度的當機後遺症更是難以修復。

2003年10月第一個周末,我上大學後第一次返鄉要參加爺爺慶生宴,媽媽來車站接我,快要到家門口時才告訴我,小黑已經走失了一個禮拜。那個周末,只記得我邊哭邊貼了各種走失海報,但早已錯過了黃金搜尋時間,小黑再也沒有回到我的身邊。家人的台詞:「我們怕妳在外面窮擔心。」而十二年後的這次我連問「為什麼不說? 」都免了。

小胖享年十七歲,以貓齡來說相當長壽,但百科書上說貓最長可以活到三十餘歲,於是我一心相信小胖會等我回家,會等到小主人看遍風景決定踏上歸途的那一天。



小胖從出生的那一刻我就在他身邊,他的媽媽認定我的床與我的腿就是最安全的地方,所以在我床上生產,生完沒多久貓媽媽就跑路了............. 於是,在我熟睡翻來覆去之際大難不死的小胖成為我的責任,每天要準備各種奶糊糊的東西餵他,幫牠洗澡,清理亂吐的地板,收拾惡作劇的殘局。冬天晚上我們都要一起睡覺,多年來這個小暖爐就這樣成為我一生牽畔最深的動物,陪伴我從一名用彩色筆著色的屁孩一路到精通adobe 全系列的宅大,也輔助我從同理心障礙的難搞老么,一路進化為看到別人哭就一起哭的暖系人種。
 

小胖跟Shledon一樣有一個固定的沙發位置。現在有點害怕回台灣的家,不太確定看到那個空位的心情會是如何。未來我想我還是終究會養一隻自己的貓,但這次希望可以好好的陪伴他生老病死。 無奈在依舊漂泊日子裡只能暫緩這個念頭。



Saturday, October 3, 2015

臺英青年交流計畫 / 搬來倫敦/ 曾令理個人網站


-------   終於網站又更新了一輪!!     欲參觀請點

( 還有好多projects 要上架.......... 其實也是個很多產的program呀 @@)


不知不覺 就一整年沒有寫blog。

2014年真是太密集了,學業密集,人際窒息。

2015 8月終於,換了個城市,也告別了一個每天都要講很多話的朋友。

每兩年就換一個城市,果不其然很多東西留不住,但能留住的才更顯珍貴吧。

Saturday, July 12, 2014

只想要有懶人包的態度 絕對不可取。

到了後半年,就很多奇奇怪怪的留學問題會跑出來,有些我會很熱心的回答,因為那確實是需要校友才能搞清楚的小道消息,有些我真的沒有心思回答,因為全部都寫在學校的官網上。


說也奇妙,後來成為我同學或室友的 幾乎沒人是那種一直抓著別人問不停的類型,我想..........這就是獨立性與研究性的差距吧。

共勉之。





Friday, July 11, 2014

閒聊後小感

幾年前讀過侯文詠的「認真是拼不過迷戀的」散文一篇,當時就很喜歡這個標題,(當然內文也喜歡…..)  上個月適逢暑假閒閒沒事,跟不少老友接上線打屁,對兩件狀態產生了一點想法,一時間想不到甚麼精準的標題,但大概就是以下:

1.      當留學的理想逐步扭曲成只想留在美國時 ???
2.      當我找不到留學的真正理由時 ???

Sunday, April 27, 2014

Cooper Union 信念的逝去。 危機 or 轉機?

學生才是學校的主體,就跟人民才是國家的主體一樣。

今年是Cooper Union MArch2 開始收費的第二年,是大學部開始收費的第一年,
根據在學學妹的說法,申請者下降二成,聽來有點心酸。


申請上或是備取中的同學難免都會循線找到我,問一下我的意見等等,
所以總是可以早一步知道到底有多少人申請上Cooper Union,
今年台灣的部分正取1名,備取上4名。

***這部分呢,我要先幫備取學生講點話
學校會備取學生,代表學校是希望錄取該名學生的,通常是招生名額有限的原因,
所以需要等候排序在前的學生回覆,並不是無止盡的備取到額滿為止,不夠標準的申請者在第一時間就會收到拒絕信的。

很多朋友申請上了Cooper Union, 我也挺開心,畢竟這是一間好學校,老師們很優秀這不在話下,挑選學生也相當的挑剔。 但很可惜的,學校確實正在面臨一種轉型與新舊交替,目前很難對這間學校的前景做出判斷。

其中我最感到憂心的是老教授們的固執與剛愎自用,他們深信學生選擇Cooper Union 是因為他們的教學,而不是因為獎學金,所以就算收了學費,想來的學生依舊會來,甚至會更珍惜上學的時光。老教授們對自己教學能力有充分的信心這是件好事,但他們忽略了 理念與信念 對人類的影響力,並非每個人皆相信用金錢換取知識是一件值得鼓勵的事。

我是倒數第二屆的全獎生,當時學校就沸沸揚揚的充滿了抗議收學費的活動,跟我感情頗好的老師有一次語重心長的問我:「當初如果學校沒有給你全額獎學金你會來念嗎?」 我搔了搔頭,很誠懇的告訴她,我當初糾結很久,後來迷惘到忘記自己為什麼要申請學校了,後來是家人的一席話 : 「哪個學校比較需要你這個學生呢? 或是你去哪間學校可以幫助比較多人呢?  不要老是只想著自己要得到甚麼,把人生看大一點,這樣也許可以做出更有價值的判斷。」 幫助了我做下最後的決定。

PS. 這只是部分理由,我也沒這麼聖人,我覺得全獎學金其實很重要。      

Anyway   除了師資優異、學生素質高以外,認同 Peter Cooper 高等教育不應被有錢人占有的理念也是選校的一大要素。 我相信一個會進步的社會,階層之間是需要充分流動的。若是相信個人的存在可以貢獻甚麼的話,我願意選擇去理念正確的環境成為一份子,哪怕我的力量只是在FB上貼貼照片 ( 疑 ?)  


Sunday, February 16, 2014

拍拍電視機

我身邊有3位朋友 今年申請學校只丟2間,
有人問我這樣到底是 不切實際 還是這樣才是決心的展現?

一如往昔...............  " 這就是看個人的願望了~~~ "

有些人就是完美主義,信念與理想才是活下去的養分,
如果要他們選一個 自己內心覺得不夠好的選擇,那還不如死掉,離開這個不完美的世界比較痛快。 確實有可能其它學校的教育更適合他們,但他們已經產生了 非要如此不可的信念後,其實就只有那兩間學校適合他們了。

我自己雖然當初都丟一堆,但我其實覺得可以這麼堅定只丟很少的學校挺酷。
贏了就是全部,一輸就一貧如洗的賭局 心臟不夠強也是撐不下的。


這又可以扯到昨天跟朋友聊感情觀的問題,友人覺得時間到就是要找一個人,然後長久的相處,就像是家裡的老電視一樣,用久了就知道要怎麼跟小故障共處,那個會故障的電視最後也會是個好用的電視。  我當下有點同意,但仔細想想,常常拍打電視,手也是會痛的捏,電視上面的東西也會掉下來。

除非一開始,那些小故障就是可以繼續倒在沙發上不處理也沒關係的故障,或是 這些小故障產生了某些看電視的樂趣,不然天真的以為只要一直拍,電視就會好,也太一廂情願了。

要,就接納那個人原本的樣子。  

至少,不能在結帳以前就催眠自己拍打電視有益身體健康。


( 同理,要念,就接受那個學校的優缺點,邊念邊罵,那不如重考?? 疑?? )





歐巴桑

請讀這篇文章: 台灣這家公司的員工待遇為什麼會這麼低? 如何解決台灣經濟的困境?
裡面有一個很不錯的虛構故事在描寫全球經濟
《歐巴桑與大學生的經濟世界》

我是名牌大學的學生,住在學校附近學生公寓裡,大部分同學都克勤克儉,自己打理生活,從打掃洗衣服到煮飯做菜都自己包辦,不敢假手他人。 

我卻不一樣,我到處兼差當家庭教師,而把打掃洗衣服到煮飯做菜的工作外包給附近人家的中年沒有工作的歐巴桑。因為當家庭教師賺錢多,我只要花我當家教賺來的錢的一小部分就夠請歐巴桑,甚至為了我過更好的生活,我請一個打掃的歐巴桑,洗衣服也請一個,請第三個就只燒飯給我吃。 

Tuesday, February 11, 2014

上學期 學習小感 ( 1 )

因為上一篇文章以及疏於照顧Blog的關係吧….. 有讀者問我是不是從此停止分享見聞、也不再幫忙看作品集了,恩….. 其實真的就是忙著吸收各種新知,消化都來不及因而無心分享的狀態。

說到上學期阿........對我而言比畢業設計還要忙,一天大概能睡4-5個小時就很不錯了。會這麼慘烈,主要是因為我的專業是” Technology” ,像我這麼大而化之的人要寫coding 真的是一件很耗心神的事情。 機械手臂什個的 酷是很酷,但要能好好的操作它也沒那麼容易,最後能搞懂老師寫的code 調調數值就已經花很多時間了…… 跟科學家合作project 由於實驗性很高,有趣之餘也是要花很多時間在實驗室裡面從事一遍又一遍的消毒的動作。 變型設計要變型也沒那麼簡單,很多構件跟載重都要一遍又一遍的反覆修正 ...... 忙著忙著就只剩FB這種跟家人朋友報平安的東西還活著.............

整體上我相當喜歡這個MDesS- Tech Program ,多樣性的學習非常適合我這種興趣廣泛接近無法專心的人。 回頭想想,自東海建築畢業以後,無論工作或是學習,再也沒好好畫過一張建築平面圖了。

Wednesday, November 27, 2013

美國學生與中國學生對於申請建築研究所的深夜小辯論


事情的開端是美國同學看到中國同學一次又一次給予遠方朋友作品集建議與指導,然後某天就跑去抓著他討論起來,一邊畫圖一邊偷聽的我,最後也翻過頭跳下去一起討論………..

(以下為談話節錄)

美國同學: 我覺得作品集與personal statement 是呈現一個人對於建築的態度很重要的工具,原創性與態度是非常重要的。近年來這種建築多樣性都降低了,大家越來越像,對於整個建築學習相當不好,也跟我期待的研究所學習不同。  你們中國這麼龐大的Data base 其實帶來很多問題,大家這樣東看西看、問來問去,都沒有好好發展自己對建築的主觀態度!

中國同學: 但是中國學生在這邊並沒有表現不好阿,你說是不是? 甚至表現的比很多國家的學生都要好。 我們又不是作弊進來的,擁有很多reference 這件事本身不壞。

美國同學 : 確實有reference 可以參考這件事很好,但是這樣互相幫忙,互相破解申請學校守則……….. 只能說我深深的感到不公平。 我當初都是自己一個人花時間思考我要怎麼表現我對建築的態度,根本沒有這些資源。

: ........ 其實那個……… 美國的Archinet Issuu 上面都有很多資料....... 也不是只有中國有這種論壇………我也有把我的作品集給別人參考........分享本身是很健康的,但抄襲是惡劣的,這是那個人的問題,有平台討論申請學校的事情是很正常的吧?


中國同學:這就跟設計課有review一樣的啊! 跟別人談談自己的設計,聽一點建議,這麼正常的行為我不懂你不高興甚麼 ?

Saturday, October 19, 2013

用武之地

Cooper Union是小眾學校,當年並沒有感受到周圍很多大陸同學,
班上也只有我一個台灣人,不太能比較兩岸的建築學生這件事。
現在在GSD真的到處都說著中文阿! 雖然說分散到各個Program以後,
密度也沒有真的很高,但總量還是很多.......
其實不只是設計學院,在校園有時也會碰到正在練習說中文的外國同學,
" 會說中文真方便阿! "的感覺油然而生 ( ? )

Anyway, 最近聽到一些台灣絕對不會有的對話........

「其實我很喜歡資訊工程的,但是家人希望我念建築.....」